
清明節氣怎麼養生?從排濕養肝、足浴調氣到情緒穩定指南
Jul 31. 2025
《清明是什麼?春分後的生命續航節奏》
清明節氣約在每年4月4日或5日,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,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「節令」。清明的意涵不僅指天氣「清淨明朗」,也象徵大地回暖、春耕大興。古人云:「清明前後,種瓜點豆」,可見清明是農作播種的重要時機。氣候上,清明後降雨增多、空氣濕度升高,氣溫則逐步穩定。對人體而言,濕氣易入體,肝氣旺而易鬱,這時正是「疏肝養脾、排濕調氣」的黃金節氣。中醫也強調情志調節與身體排濕是此節氣的核心工作,若不重視,易出現精神疲憊、胸悶消化不良、舌苔厚膩與皮膚不適等症狀。因此在清明節氣中,我們可透過飲食、作息、泡腳與節氣儀式緩解季節帶來的身體挑戰,讓自己持續走在健康轉化的軌道上。
《清明飲食建議:疏肝健脾、利濕潤燥》
清明節氣的飲食應以疏肝健脾、利濕潤燥為主。建議多食山藥、紅豆、薏仁、芹菜、枸杞葉、蓮藕等清爽健脾利濕的食材,並搭配粥品或湯品形式,減輕腸胃負擔。適當攝取酸味食物如烏梅、山楂有助於收斂肝氣,但不可過量。早晨可飲用溫熱的薏仁茶、陳皮水,有助健脾祛濕與啟動代謝。避免生冷食物如冰品、冷飲、沙拉等,以防濕寒滯留於體內引發消化不良或寒濕困脾。油膩煎炸類食物應減少攝取,並可善用香氣食材如香菜、紫蘇、陳皮幫助行氣開胃。清明亦是踏青好時節,建議可搭配戶外活動或簡易野餐,強化與自然的聯繫,進一步啟動身體陽氣,增進整體活力。
《清明足浴建議:祛濕溫陽、紓壓調氣》
清明濕氣明顯、氣溫回暖但早晚仍偏涼,適合透過足浴達到驅寒祛濕與紓壓的目的。可選擇艾草、花椒、乾薑、紫蘇葉等草本材料製作足浴,有助溫經通絡、改善四肢冰冷與濕重困倦感。水溫控制在 38 至 41°C,每次浸泡時間約 15 至 20 分鐘。若身體濕氣明顯或有脾胃濕困體質者,建議每週進行2~3次足浴調理,搭配按摩湧泉穴、足三里等穴位幫助疏通氣血與放鬆神經。足浴期間可搭配薰香、音樂、芳療或靜坐冥想,建立節氣儀式感,深化自我身心的覺察與修復。足浴結束後宜立刻擦乾並保暖雙腳,避免寒氣再入體。
此節氣中,足浴不僅是物理層面的溫熱刺激,也是一種生活中的「排濕療癒儀式」,協助情緒與身體一同轉化。
《清明生活作息:清醒內在,穩定前行》
清明節氣晝長夜短,陽氣升發,建議生活作息以早睡早起為主,並維持穩定規律。早晨起床可進行深呼吸、溫水飲用與輕柔伸展,有助陽氣啟動與腸胃運行。午間可安排片刻小憩,幫助神經系統恢復與精神穩定。清明時期建議適量活動、避免長時間久坐,推薦戶外踏青、爬山、慢跑或瑜伽,增強心肺與氣機流動。情緒上,清明節氣為祭祖時節,建議安排心靈靜修時段,反思生命、釋放情緒與重新聚焦生活目標。居家方面可保持空氣清新與通風乾燥,適時除濕與開窗,減少濕氣滯留造成的不適反應。身心調理若能搭配節氣節奏而行,更容易與自然能量產生連結,使身體與心靈達到和諧狀態。
《清明常見問題 Q&A》
- Q:清明節氣適合進補嗎?
A:清明不宜大補,宜清補健脾。可選用薏仁、山藥、紅豆等作為日常調理食材。 - Q:清明適合泡腳嗎?
A:適合。可使用艾草、花椒等草本祛濕暖身,幫助調節氣血與放鬆壓力。 - Q:清明天氣變化大怎麼調節身體?
A:建議穿著洋蔥式調節衣物、避免受寒,多活動與足浴,保持穩定作息與飲食。
《清明節氣總結:續陽祛濕,讓身心煥然一新》
清明是春天轉向旺盛成長的關鍵節點,也是身心濕重、情緒低落最容易發生的時期。順應節氣、調整節奏,透過疏肝健脾的飲食、溫陽祛濕的足浴、早睡早起的作息與身心覺察的儀式,我們得以在春天持續前行中找到身體的穩定與心理的支持。讓清明不只是節日紀念,更是一次生命內外的清潔儀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