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驚蟄節氣怎麼養生?春雷初醒,從疏肝理氣、泡腳食養開始調整
Jul 31. 2025
《驚蟄是什麼?春雷驚醒大地的節氣轉捩點》
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,通常落在每年3月5日前後,象徵著春雷乍響、萬物甦醒。古人以「雷聲驚蟄」形容這個節氣,表示藏於地下的昆蟲與動植物因陽氣升發與雷聲而逐漸甦醒活動。驚蟄是春天陽氣開始迅速上升的重要轉捩點,氣候回暖但仍有早晚寒意,濕氣與肝火也同時上升,因此此時的養生關鍵在於疏肝理氣、穩定情緒與調養體能。五行屬木,與肝臟相應,驚蟄期間易出現煩躁易怒、睡眠不穩、頭暈或消化不佳等「肝氣鬱結」現象。為順應驚蟄的自然節律,可透過生活作息、飲食習慣、草本足浴與身心調適等多元方式,讓身體適應春天能量的快速流動,同時為整個春季行動力做好準備。
《驚蟄飲食建議:疏肝養脾、春食微辛》
驚蟄時節氣溫漸升,但肝氣旺盛容易導致情緒波動與消化紊亂。飲食上應以疏肝健脾、養肝護胃為主。可多食用山藥、紅蘿蔔、芹菜、茼蒿、枸杞葉等具有疏肝解鬱、清熱健脾的蔬菜,並搭配小米、糙米、燕麥等五穀類作為主食。春天亦宜食微辛以行氣活血,如生薑、洋蔥、香菜、韭菜等,能幫助陽氣上升與氣血流通。適量補充酸味食物如山楂、烏梅、柚子,有助肝氣收斂但不宜過多,以免傷胃。飲品方面可飲用決明子茶、菊花枸杞茶,幫助清肝明目、舒緩壓力。此時期不宜過補,尤其避免燥熱食物如辣椒、羊肉等。每日定時定量、溫熱熟食為宜,有助穩定腸胃與情緒狀態。
《驚蟄泡腳建議:疏肝解鬱、暖足助眠》
驚蟄節氣後陽氣漸升,氣機變化快速,足浴可作為日常身心調理的一部分。建議使用艾草、玫瑰花、薄荷、香茅或佛手等具疏肝解鬱與溫暖功效的草本材料進行足浴,有助於放鬆神經、改善春季常見的緊張與壓力。水溫建議維持在 38~41°C,泡腳時間15至20分鐘,每週2~4次為佳。可於晚間進行,搭配靜心呼吸或冥想,提升身體放鬆感與睡眠品質。足浴後建議輕按太衝穴(肝經重要穴位)、湧泉穴(腎經穴)與三陰交,有助氣血通暢與情緒安穩。足浴本身亦是一種節氣儀式感的實踐,將日常沐足轉為心身修復的練習,尤其適合長期久坐、壓力大或轉換季節時特別疲倦者。
《驚蟄生活作息:適度運動、春日晨起迎陽氣》
驚蟄後萬物甦醒,正是適合外出活動、提升陽氣的時刻。建議調整生活節奏為「早睡早起、適度運動」,早晨起床後可曬太陽、慢走、伸展或打太極,幫助氣機升發並調整情緒。運動強度不宜過高,以舒緩身心為主。午間可進行短暫休息或靜坐,避免消耗過度。驚蟄期間情緒易波動,應保持內心穩定、避免爭執,多接觸自然環境、花草香氣等,有助穩定情緒與心神。居家空氣流通與適度除濕亦很重要,可減少濕氣滯留導致的不適感。可設定小目標如「每週散步三次」、「每日一杯養肝茶」,透過具體行動與節氣節奏呼應,讓生活逐步朝著穩定與正向發展。
《驚蟄節氣常見問題 Q&A》
- Q:驚蟄泡腳可以天天進行嗎?
A:一般健康者可每日一次,建議睡前進行。若有特殊疾病或體質者應依專業建議進行。 - Q:驚蟄節氣情緒容易不穩怎麼辦?
A:可透過適當運動、早起曬太陽、飲用疏肝茶與足浴幫助調整情緒狀態。 - Q:驚蟄適合進補嗎?
A:此節氣不宜大補,宜微溫平補、以養肝護脾為主,例如小米粥、山藥湯搭配蔬菜。
《驚蟄節氣總結:用行動迎接春雷的節奏》
驚蟄是春天的加速鍵,雷聲震動萬物,提醒我們也該甦醒身體與情緒,迎接一整年的行動力。藉由飲食疏肝健脾、足浴舒壓助眠、早起運動與情緒調節等方式,我們可以穩定地渡過節氣轉換期,將自然節奏轉化為內在的秩序與力量。驚蟄不只是氣候現象,更是自我喚醒的節點。與其等待改變,不如在春雷響起時,主動調整、安心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