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穴位按摩全指南|五大常用穴位與正確手法教學
Jul 31. 2025
認識穴位按摩:中醫經絡的自然保健智慧
穴位按摩是中醫傳統自然調理的一環,講求「通則不痛、痛則不通」的原則,透過適當的按壓方式刺激特定穴位,協助氣血順行、經絡暢通,達到放鬆與平衡的作用。根據中醫理論,人體有十二條正經和兩條奇經,縱橫全身,構成經絡系統,而穴位則像是這些經絡上的能量開關,當人體出現疲倦、緊繃、壓力或內外失調時,透過刺激對應穴位,有助於舒緩不適、安定情緒與促進循環。
與一般肌肉按摩不同,穴位按摩講求「點對點」的準確按壓,不需太多力氣,反而講求指法穩定、位置正確、節奏適中。現代生活中,不少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、姿勢不良、情緒壓力累積,常造成肩頸僵硬、睡眠不佳、消化不順等狀況。若能運用簡單的穴位按壓技巧,不僅能自行舒緩,還能培養與自己身體對話的習慣。
常見3~5個實用穴位介紹(位置+按壓建議)
合谷穴(大腸經)
對應器官:頭面部、腸道系統
對應:可協助舒緩頭痛、眼壓、牙齦腫痛與壓力過大導致的緊繃狀態,亦與大腸功能有關,常應用於幫助腸胃蠕動。
位於手背虎口交會處,是最常用的穴位之一。適合用於眼睛疲勞、頭部緊繃、壓力過大時。建議用拇指點壓至微酸,每次約1~3分鐘。孕婦避免使用。
百會穴(督脈)
對應器官:腦部中樞神經系統
對應:有助提升專注力、緩解緊張壓力、安定神經與幫助睡眠品質,常應用於精神疲憊與頭暈目眩時。
位於頭頂正中央,雙耳尖連線的交會處。有助安定情緒、提升專注。可用食指輕壓或指腹輕敲,1~2分鐘。
三陰交(脾經)
對應器官:脾、腎、肝
對應:是女性調理氣血與內分泌的核心穴位,有助月經不順、氣血不足與下肢水腫等保健用途。
腳內踝尖往上四指處,是女性氣血保健重要穴位。睡前兩側交替按壓2分鐘。孕婦應避免。
湧泉穴(腎經)
對應器官:腎臟、膀胱、泌尿與神經系統
對應:有助穩定情緒、提升精神、幫助入睡與保養腎氣,適合用於身心疲憊與夜間難眠狀況。
位於腳掌前三分之一處的凹陷中,適合入眠前泡腳後按壓。可用拇指點按,每次2~3分鐘。
肩井穴(膽經)
對應器官:肩膀、頸部與肝膽經絡
功效:常用於緩解肩頸痠痛、壓力性頭痛與提振氣血循環,適合長期坐辦公室與壓力累積者。
位於肩膀最高點與脖子之間中點,有助於放鬆肩頸。使用掌根輕壓或請人幫按,約1~2分鐘。
穴位按摩的手法與操作原則
穴位按摩可使用「點」、「揉」、「推」、「拿」等手法,搭配熱敷或芳療精油效果更佳。每個穴位建議1~3分鐘,初學者可挑選3~5個穴位為一輪,搭配深呼吸操作。操作應避開皮膚傷口、感染區、骨折處,並避免餐後立即操作。操作結束後可喝溫水幫助代謝。每天早晚定時操作能幫助穩定情緒、提升氣血運行感。
常見問與答 Q&A
Q1:每天都可以按穴位嗎?
A:可每日操作,但建議每次選擇3~5個穴位,每穴位1~3分鐘。避免過度用力。
Q2:可以邊工作邊按摩穴位嗎?
A:可以,但效果會比靜下來操作略低。建議配合呼吸、放鬆為佳。
Q3:哪些人不適合穴位按摩?
A:孕婦、嚴重疾病者、皮膚感染或近期手術患者應避免,建議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。
Q4:按壓會痛是正常嗎?
A:輕微酸麻屬正常,若強烈刺痛則需停止操作,檢查位置與力道。